今天给各位分享雷达制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半主动雷达制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雷达制导?
雷达侦测靠的是发射波束,遇到物体反射,从而知道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利用它的特性,也可进行精确制导。雷达波束制导装置由弹外的指挥站和弹上的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指挥站发现目标,即对目标发出雷达波束。当导弹接近雷达波束后,控制装置自行测出其偏离波束中心的角度和距离,控制沿波束飞行,直至击中目标。通常,指挥站发出宽窄不同的两个波束,当导弹进入窄波束后,就用窄波束来制导。雷达制导技术早已用于地空、空空和空地导弹,如美国海军的“鱼叉”反舰导弹,美国空军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和“高速反辐射导弹”。雷达制导导引头无论在白天和黑夜,甚至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均能正确制导,但不同的雷达,其制导有着不同的缺陷。
雷达制导的原理是什么?
雷达制导(radar guidance)
利用雷达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 雷达制导分为两类:雷达波束制导和雷达寻的制导。
雷达波束制导 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由载机上的雷达、导弹上的接收装置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载机上的圆锥扫描雷达向目标发射无线电波束并跟踪目标。导弹发射后进入雷达波束,导弹尾部天线接收雷达波束的圆锥扫描射频信号,在导弹上确定导弹相对波束旋转轴(等强线)偏离的方向,形成俯仰和航向的控制信号,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沿等强线飞行。等强线是指向目标的,故导弹飞向目标。
雷达寻的制导 又称雷达自动导引,分为主动式雷达导引、半主动式雷达导引和被动式雷达导引三种。主动式雷达导引系统由主动式雷达导引头(寻的头)、计算机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整个系统都装在导弹上。主动式雷达导引头发射照射目标的电磁波并接收从目标反射的回波。导引头内的跟踪装置根据回波信号使导引头跟踪目标,同时这个回波信号还形成控制导弹的信号,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半主动式雷达导引系统由载机上的雷达,导弹上的导引头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载机上雷达发射照射并跟踪目标的电磁波,导引头接收从目标反射的回波。导引头根据回波信号跟踪目标,同时回波信号形成控制导弹的信号,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飞向目标。被动式雷达导引系统由导弹上的导引头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导引头接收和处理目标辐射的无线电信号,根据这个信号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有的导弹备有雷达导引头和红外导引头,根据天气情况调换使用。
主动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本文用通俗语言做个科普。通俗一点讲,半主动雷达制导,大概相当于你拿一根电棒,持续照射歹徒,然后放出警犬,警犬根本不考虑歹徒是谁,你也无需指挥警犬奔跑的方向,警犬只是追踪照射在歹徒身上的电棒的光斑,直到将歹徒咬住。而主动雷达制导,就很好理解了,就是给警犬命令以后,警犬自己追踪直到咬住歹徒,全程都不需要外界干预。
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代表型号有中国霹雳-11,俄国R-27,美国麻雀,髪国马特拉R530,意呆利阿斯派德等等。有了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各国空军开始真正进入超视距作战时代,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是制导体制发展史中变种最多、应用最广、承前启后的一种制导方式。
这种制导方式需要战斗机发射导弹以后,以大功率机载雷达的连续波持续照射目标,连续波雷达的优点是对于动目标十分敏感,探测精度高,测速能力强。导引头探测距离远,弹上设备也简单。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接收到带有多普勒频移的目标反射过来的回波,跟随反射的雷达讯号,修正导弹的航向与姿态,直至命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存在极大的缺陷,导弹发射以后,必须在雷达的照射圆锥范围内飞行,所以连续波半主动制导的防空系统导弹的弹道十分单一。为了保持雷达连续波照射的精度,已方战机不能做剧烈机动,只能保持机头对准目标的平稳飞行,载机不能及时脱离,这很容易成为其他敌机的靶子。
有网友垂询:除了剧烈机动和及时打掉照射雷达以外,还有什么别的规避方法么?答:对着敌机也打一发导弹,大概率敌机会机动摆脱,没法继续照射你了。目前先进国家空军的战机都早早的淘汰了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改为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空空导弹。
不过,主动雷达制导属于极高端的军事技术,目前世界上能够完整自主研制这种导弹系统的国家,只有美俄中法等七八个国家。中国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1966年,中国开始从缴获的AIM-7C“麻雀”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PL-4中距空空导弹,由于国内技术积累薄弱,到1985年PL-4半主动雷达才研制出样弹,由于性能不好并未实用化。
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获得了意大利“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开始研制红旗-6三军通用面对空导弹。在此基础上仿制了霹雳-11中距空空导弹。但霹雳-11空空导弹研制也非常不顺利,2001年,红旗6的空用型号霹雳-11型中距空空导弹终于以5发4中的成绩率先完成了定型,直到本世纪才最终实用化,小批量装备部队。
这时中国的主动雷达制导的霹雳-12空空导弹也已经完成,于是中国空军毫不犹豫的抛弃了霹雳-11导弹。尽管霹雳-11半主动雷达制导被我国空军所抛弃,但陆军依然喜欢。陆用型号红旗-6于2003年完成超低空靶试,在定型试验中打出10发10中的纪录,2004年定型。随后陆续装备部队。
由于半主动雷达有着系统简单,造价低廉,精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在不考虑野战机动的陆军中程地空导弹领域,还有很多应用,就是中国后期发展的更先进的陆军中程地空导弹—红旗-16地空导弹,一开始也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只是改进型红旗-16B才改为主动雷达制导。
雷达制导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雷达侦测靠的是发射波束,遇到物体反射,从而知道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利用它的特性,也可进行精确制导。雷达波束制导装置由弹外的指挥站和弹上的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指挥站发现目标,即对目标发出雷达波束。当导弹接近雷达波束后,控制装置自行测出其偏离波束中心的角度和距离,控制沿波束飞行,直至击中目标。通常,指挥站发出宽窄不同的两个波束,当导弹进入窄波束后,就用窄波束来制导。雷达制导技术早已用于地空、空空和空地导弹,如美国海军的“鱼叉”反舰导弹,美国空军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和“高速反辐射导弹”。雷达制导导引头无论在白天和黑夜,甚至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均能正确制导,但不同的雷达,其制导有着不同的缺陷。
60年代,国外首先研制了微波雷达制导。微波是指波长1厘米至1米的电磁波。微波雷达制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微波雷达指令制导是由制导雷达分别测出目标和导弹的位置和速度,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控制指令,然后发送出无线电遥控指令纠正导弹的飞行误差,直至命中目标。微波雷达主动寻的制导,是将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装在导弹上,导弹自主捕获、跟踪、定位并摧毁目标。由于导弹体积有限,弹载雷达发射的功率有限,作用距离只有6~15公里,所以往往用惯性制导、导指令制导、驾束制导等为导弹进行中段制导。微波雷达半主动寻的制导减少了弹上设备,可增大飞行距离,但不能自主寻的,而且制导站易受敌方攻击,加之地面杂波干扰影响其制导精度,因此主要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不用于对地攻击导弹。微波雷达驾束制导因抗干扰和抗毁性能稍差,所以目前使用较少。
70年代末期,美军开始探索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所谓合成孔径雷达是指导弹或飞机飞行运动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以相对于飞行方向为90度的视角或其它斜视角观察地面目标,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内收集从地面来的一系列雷达回波,通过适当的相对校正对这些信号进行相干积累,并在分立的窄带多普勒滤波器中分解地面特征,获得对地面目标的很高的方位分辨率。它的特点是:有接近光电制导的高分辨率,从而有很高的制导精度,大约比微波雷达高1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工作于微波波段,因而有一般微波雷达所具有的全天候能力,它的作战距离较大,很适合于在敌防空火力范围外对重要地面或海面目标作远距离攻击。
进入80年代,发达国家在积极研制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的同时,又开始研制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它介于微波与红外波段之间,具有两者的部分特性。毫米波雷达尺寸小、重量轻,特别适于在弹体尺寸小的精确制导武器上使用,甚至可以装在制导炮弹的子弹头上。它不仅能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与大小,而且能全天候工作,具有很强的抗杂波干扰能力。毫米波制导的导弹,可以向目标辐射毫米波信号,该信号被目标反射后,又被弹上接收机接收,由此发现目标,实施跟踪;经过处理后的信号,形成控制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实现“发射后不用管”。
进入90年代,毫米波主动寻的制导、被动寻的制导武器都已试验成功。1991年,美国赫尔克里公司将毫米波制导技术成功地运用于为美国空军研制的新型“小牛”空地导弹上。但是,该项技术的元器件发展不如微波元器件成熟,成本较高,还不能普遍使用。今后,随着毫米波元器件自动化生产问题的解决和目标识别技术的成熟,毫米波寻的制导将会得到广泛运用。
关于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