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收入法,以及收入法计算公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收入法增加值的计算有哪些?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注意事项:
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按联合国的规定,各个企业的增加值等于总产值减去实际消耗的中间产品支出后的余额。
但是,在一些国家的实际统计工作中,常常是用全部产品的销售收入代替总产值,用购买中间产品的全部支出代替实际消耗的中间产品支出。
在商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金融业等不创造物质产品的营利性服务部门,各个企业的增加值等于全部营业收入减去向其他企业购买营业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全部支出后的纯收入。
怎么用收入法核算GDP
GDP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扩展资料
在计算劳动者报酬时,需要注意作为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界限。如果生产单位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些货物和服务,那么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装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运输和旅馆服务费用等,属于中间投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收入法
什么是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在计算劳动者报酬时,需要注意作为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界限。如果生产单位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些货物和服务,那么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装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运输和旅馆服务费用等,属于中间投入。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处理,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方法来计算。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简述按照收入法,GDP有哪些构成?
GDP其实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根据这三个形态,GDP的构成也分为生产法构成、收入法构成和支出法构成三种。
1、生产法构成:就是行业构成,按大类分可以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再细一些可以按行业分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等等。这种构成方法主要用于看GDP中各行业具体发展水平,以及行业结构是否失衡。
2、收入法构成:具体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种构成项。其中,劳动者报酬归属于个人部门,生产税净额归属于政府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归属于企业部门。这种构成方法主要用于看个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部门发展是否平衡。
3、支出法构成:具体分为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就是常说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架马车。
工资,收入,利息(资本的利润),资源租金或其它租金,资源价值,资本的折旧或损耗,这也是GDP的构成部分。
人们的收入包括工资、利息、资源租金以及自然资源的出售,人们的毛收入应该与GDP相等。考虑到资本的折旧与损耗所占用的GDP部分,国民的纯收入小于GDP,人均纯收入小于人均GDP。
支出法与收入法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支出法
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收入法
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之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二、计算公式不同
1、支出法
公式:GDP=C+I+G+(X-M)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
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包括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等。
3、实践计算结果不同
按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从理论上讲,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不可能。
扩展资料:
收入法的特点
1、收入法数据来源取自财务数据,而企业的财务数据受国家会计准则和相关审计制度的刚性制约,或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的强制约束,相对真实。
2、收入法基础数据来源口径比较一致,生产法的资料来源需采集自基层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以“收入法”核算GDP,其各行业增加值,从而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分配结构基本体现了企业、政府和住户在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管理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入。
3、分析收入构成及其变动,对验证各行业增加值数据质量,分析各机构部门的收入变动趋势及其对国家宏观经济格局的影响,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民收入核算
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有什么不同吗
三者计算方法不同:
支出法属于买方,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收入法属于卖方,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用于直接计算产品与劳务。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扩展资料:
支出法又称为 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 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收入法又称所得或要素所得法、要素收入法。这 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
生产法又称部门法。 根据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从各个不同部门的来源。
关于收入法和收入法计算公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